- 相關(guān)推薦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xí)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雨的古詩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1
1、《秋雨夜眠》
白居易 〔唐代〕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秋天的夜晚帶著陣陣寒意,只有我一個老頭安寧自在的在家。熄燈之后遲遲才躺下睡覺,在秋雨聲中漸漸進入夢鄉(xiāng)。
烘瓶里的燃料經(jīng)夜已化為灰燼,不得不起床加點火烘烤被子。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氣未消不想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葉打落得到處都是。
全詩緊緊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寫得生動逼真,親切感人,富有生活氣息。
2.《河傳·秋雨》
閻選 〔五代〕
秋雨,秋雨,無晝無夜,滴滴霏霏。
暗燈涼簟怨分離,妖姬,不勝悲。
西風(fēng)稍急喧窗竹,停又續(xù),膩臉懸雙玉。
幾回邀約雁來時,違期,雁歸,人不歸。
秋雨不停地下啊!秋雨不停地下啊!不分晝夜,不停飄灑。昏暗的燈光下,她躺在冰冷的席墊上怨恨著和情人的分離,美麗的姑娘禁不住這樣的悲哀。
西風(fēng)漸漸急了起來,吹得窗前竹枝發(fā)響。時斷時續(xù)地,她那敷著脂粉的臉上懸掛著兩行淚水。
本來很多次都約定好,每年秋天大雁歸來的時候就能相見,而對方卻又一次次地違期,眼看大雁歸來了,人卻沒有歸來。
3、《懷吳中馮秀才》
杜牧 〔唐代〕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程歲月遙。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時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寫詩人沉浸在深深的回憶中。歲月雖然是那樣的遙遠,但當(dāng)年依依握別的情景,卻至今歷歷在目。
這是一首懷念友人的抒情小詩,此詩通過回憶以前與友人馮秀才分別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4、《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
王維 〔唐代〕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鐘。
白法調(diào)狂象,玄言問老龍。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深秋中蟋蟀的鳴聲已經(jīng)急促了,單衣已無法抵擋寒意,準(zhǔn)備添加厚重的衣服。寒雨孤燈坐落于高大的館舍,急促的秋雨聲中傳來一陣稀疏的鐘聲。
以佛法調(diào)理自己,滅除諸妄心惡念,又探討老莊玄理的談?wù)摚鎸W(xué)道家之言。黎昕、裴迪二友眷顧我的隱居處,我自己只覺得心里有愧。
全詩毫無慣有之凄苦意,縱是秋夜淅瀝,也難耐勃發(fā)之意趣,字里行間,一番悠然。
5、《秋日思舊山》
子蘭 〔唐代〕
咸言上國繁華,豈謂帝城羈旅。
十點五點殘螢,千聲萬聲秋雨。
白云江上故鄉(xiāng),月下風(fēng)前吟處。
欲去不去遲遲,未展平生所佇。
舊山指舊日隱居修行之處,因隱修處多在山林,故稱舊山。這是僧人子蘭所寫的一首六言律詩。描寫細膩,節(jié)奏明朗,情感真摯,寓意深沉,是這首詩的特點。
詩人慨嘆,都說長安是繁華之地,可對我來說卻是羈旅之地,秋日的雨聲令人心碎。
6、《生查子·情景》
姚寬 〔宋代〕
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
相見兩悠揚,蹤跡無尋處。
酒面撲春風(fēng),淚眼零秋雨。
過了離別時,還解相思否?
郎君像路上揚起的塵土,我像河堤邊生長的柳樹。匆匆相見即離別,今后到哪里去尋找你的腳步。
相逢時我們因幸福而面容緋紅,就像迎接撲面而來的春風(fēng),如今我們淚眼相對地別離,淚水揮灑如同秋雨。過了這悲傷離別的.一刻,分手之后你是否還會把我想起。
這首詞以淺易直率的方法,表達出女主人公的一片真情:既有思念,又有怨憤,既溫文爾雅、舉動得體,又婉而有諷,義正詞嚴(yán)。把一個封建社會里被拋棄的女子的復(fù)雜細膩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真正是“沁人心脾”而又“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其足以與大家之作并列明矣。
7、《醉蓬萊·歸故山》
王沂孫 〔宋代〕
掃西風(fēng)門徑,黃葉凋零,白云蕭散。柳換枯陰,賦歸來何晚。爽氣霏霏,翠蛾眉嫵,聊慰登臨眼。故國如塵,故人如夢,登高還懶。
數(shù)點寒英,為誰零落,楚魄難招,暮寒堪攬。步屧荒籬,誰念幽芳遠。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試引芳樽,不知消得,幾多依黯。
“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是此詞最精彩的筆墨,用三排比短句。描繪出了一種清冷孤寂的境界,秋燈、秋雨、秋雁,所襯托的不過是一顆秋心而已。
在這首詞中,作者多處描寫故鄉(xiāng)秋季的景物,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用較為隱蔽的手法表達了他的黍離之悲。
8.《小桃紅·寄鑒湖諸友》
張可久 〔元代〕
一城秋雨豆花涼,閑倚平山望。
不似年時鑒湖上,錦云香,采蓮人語荷花蕩。
西風(fēng)雁行,清溪漁唱,吹恨入滄浪。
滿城蕭蕭的秋雨一朵朵豆花瑟瑟清涼,閑倚平山堂上把遠山眺望,眼前景象已不像當(dāng)年鑒湖風(fēng)光,那時候荷花鮮艷如云錦,香飄云空,采蓮姑娘歡歌笑語蕩漾在荷塘。
看眼前,陣陣西風(fēng)大雁南飛,清溪上漁歌傳唱,恨不得早日蕩游滄浪。
全篇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超出了懷遠寄友的范圍,曲折地表現(xiàn)了元代統(tǒng)治下知識分子普遍的坎坷人生和備受壓抑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深廣的內(nèi)容。
9、《桂殿秋·思往事》
朱彝尊 〔清代〕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這首《桂殿秋》,五句,二韻,二十七個字,純屬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織進了詞人纏綿悱惻的情思,而且描畫出意中人的眉眼。
詞人與意中人只是心會神交,并沒有結(jié)合。盡管好花旁落,詞人卻舊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如此癡愛之寫,卻又不見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聽”、一“寒”中傳出;而全部復(fù)雜難言之心緒也僅憑一“共”、一“各”字之對相觀照間抽引,誠是不凡之圣手。
10、《如夢令·黃葉青苔歸路》
納蘭性德 〔清代〕
黃葉青苔歸路,屧粉衣香何處。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幾許。
秋雨,秋雨,一半因風(fēng)吹去。
這首詞寫的是相思之情,詞人踏在鋪滿落葉的歸路上,想到曾經(jīng)與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這條充滿回憶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卻只有無盡的懷念,胸中充滿惆悵。暮雨瀟瀟,秋風(fēng)乍起,“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吹得去這般情思,這首詞寫得細致清新,委婉自然。
納蘭的詞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現(xiàn)的情感也是“愁”,這首詞的寫法,是要寫愁而不直接寫愁,而通過其他意象的狀態(tài)來體現(xiàn)這種情感。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2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fù)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樹濕風(fēng)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jié)爽病微瘳。主將歸調(diào)鼎,吾還訪舊丘。
廣德二年秋在嚴(yán)武幕中作。院中,節(jié)度使府署。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fù)西流①。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②。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③。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④。
(敘立秋逢雨,在院有感也。借籌,時為參軍。長者,指嚴(yán)公,言不能成就其謀也。此及下段,皆一景一情疊敘,上下相應(yīng)。)
①《詩》:“七月流火。”注:“大火,心星也,七月則此星西流。”《左傳》:“火猶西流,司歷過也。”②謝靈運詩:“華屋非蓬居。”謝脁詩:“朔風(fēng)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詩》:“風(fēng)雨蕭蕭。”③《留侯世家》:“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④好謀而成,子為長者慮,句中兩用《語》、《孟》。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樹濕風(fēng)涼進,江喧水氣浮。禮寬心有適,節(jié)爽病微瘳。主將歸調(diào)鼎①,吾還訪舊丘②。
(撫院中雨景,思及草堂也。北戶、南樓,幕府宮室,樹濕、江喧,雨時景象。訪舊丘,復(fù)尋花溪也。此章,上下各八句。)
①《漢官儀》:“三臺助鼎調(diào)味。”牛弘《食舉歌》:“鹽梅既濟鼎鉉調(diào)。”②還舊丘,黃生謂隨武回京。按:《破船》詩云“緬邈懷舊丘”,本指草堂,此可相證。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3
秋雨嘆 [唐] 杜甫
闌風(fēng)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馬來牛不復(fù)辯,濁涇清渭何當(dāng)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斗米換衾綢,想許寧論兩相直。
分類標(biāo)簽: 描寫雨
闌風(fēng)伏雨秋紛紛①,四海八荒同一云②。去馬來牛不復(fù)辨③,濁烴清渭何當(dāng)分④。禾頭生耳黍穗黑⑤,農(nóng)夫田父無消息⑥。城中斗米換衾裯⑦,相許寧論兩相直⑧。
(次章,嘆久雨害人,上四皆積雨之象,下慨傷稼而阻饑也。吳論:闌風(fēng)伏雨,無日不雨,四海八荒,無處不雨,田野城中,則又無人不受其患矣。【盧注】換米不計直,療饑急,救寒暖也。)
①趙子櫟曰:闌珊之風(fēng),沉伏之雨,言其風(fēng)雨之不已也。闌,如謝靈運“闌暑”之闌;伏,如《左傳》“夏無伏陰”之伏。舊引《楚辭》“光風(fēng)泛崇蘭”,以“伏”為三伏,非是。【朱注】謝靈運詩“述職期闌暑”,又張協(xié)《苦雨》詩“階下伏泉涌”,用字皆出《文選》。闌風(fēng)、伏雨,大抵是風(fēng)過雨來之狀,秋深時,往往有之。胡仔謂“長雨”如“長物”之長,亦未安。荊公本作“仗雨”,當(dāng)即伏字之訛耳。②《淮南子》:八埏之外曰八荒。《詩》:“上天同云。”③《左傳》:“風(fēng)馬牛不相及。”《疏》云:“馬逐上風(fēng)而去,牛逐下風(fēng)而來。”《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④《西征賦》:“其北則有清渭濁涇。”《關(guān)中記》:涇水入渭,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⑤《朝野金載》:俚諺曰:“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朱注:禾生耳,謂牙蘗絭卷,如耳之形。⑥潘岳《秋興賦》:“談話不過農(nóng)夫田父之客。”蔡琰詩:“迎問其消息。”⑦《詩》:“抱衾與裯。”裯,單被也。⑧【盧注】是秋,帝令出太倉粟,減價祟與貧入。但上雖減價,而下不論直,蓋沾實惠者少矣。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4
《秋雨嘆(其二)》原文
闌風(fēng)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⑸。
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dāng)分⑹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婦無消息⑺。
城中斗米換衾禂,相許寧論兩相值⑻
《秋雨嘆(其二)》注釋
⑸闌風(fēng)長雨:一作“闌風(fēng)伏雨”,一作“東風(fēng)細雨”。四海:一作“萬里”。趙次公說:“闌珊之風(fēng),沉伏之雨,言其風(fēng)雨之不已也。”吳見思說:“風(fēng)日闌風(fēng),雨日伏雨,蓋下時飄灑,常貝其分紛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則無處不雨,無日不雨矣。”
⑹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馬難辨,涇渭莫分。《莊子·秋水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
⑺禾頭:一作“木頭”。田婦:一作“田父”。《朝野僉載》:“俚諺曰:秋雨甲子,禾頭生耳。”是說芽蘗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將爛。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八月,上(唐玄宗)憂雨傷稼,楊國忠取禾之善者獻之,曰:雨雖多,不害稼也。上以為然。扶風(fēng)太守房琯,言所部災(zāi)情,國忠使御史推之。是歲,天下無敢言災(zāi)者。”災(zāi)情嚴(yán)重,而無人敢言,故杜甫有“無消息”之嘆。
⑻換衾裯:一作“抱衾裯”。按《唐書·玄宗紀(jì)》:“是秋霖雨,物價暴貴,人多乏食,令出太倉米一百萬石,開十場,賤糶以濟貧民。”據(jù)杜此詩,則所謂“賤糶”,并未解決問題。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無奈,只要“相許”,也就不計衾裯和斗米的價值是否相等了。
《秋雨嘆(其二)》賞析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內(nèi)心向外界彌漫開去,秋風(fēng)灑落,而秋雨卻繁膩不絕,紛紛若世之喧囂,縹緲如病中囈語。“闌風(fēng)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整個世界都蟄伏在一片烏云之下,齊奏著同樣頹然、絕望的主題,人生如飛蓬,此時亦無路。“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dāng)分”,世界如此渾濁,物皆不辨,道者無存。古者天人交感,涇渭水之清濁不辨,應(yīng)是射人世之道理毀,倫理亂也。若孔子無奈傷獲麟,涇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帶來令儒者窒息的迷陣。古者農(nóng)業(yè)乃天下之本,卻是“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婦田父無消息”,“禾頭生耳”乃言雨中禾葉卷,如耳之形,卻亦言為天下之本、黎民口糧之禾的頹喪脆弱,禾頭生耳,傾聽世上的嗚咽而無策。而農(nóng)婦田父之音亦隱淪雨中,根基之沒,國難久持。“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dāng)分”言世之目盲,“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婦田父無消息”言世之聾啞,仇兆鰲《杜詩詳注》中亦言此乃刺楊國忠惡言災(zāi)疫,四方匿不以聞。然世之風(fēng)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換衾裯”盧注言:“療饑急,救寒緩也”,實已非斗米、衾裯的價值問題,而是道之毀的哲學(xué)問題:“相許寧論兩相值?”世之失道,國之本失其位,民苦,賢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廟堂。少陵以此市井物價之疑問,抒苦道隱之惶然,亦嘆現(xiàn)實自身命運之不甘矣。
《秋雨嘆(其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5
《小桃紅·一城秋雨豆花涼》
元代:張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涼,閑倚平山望。不似年時鑒湖上,錦云香,采蓮人語荷花蕩。西風(fēng)雁行,清溪漁唱,吹恨入滄浪。
譯文
滿城蕭蕭的秋雨一朵朵豆花瑟瑟清涼,閑倚平山堂上把遠山眺望,眼前景象已不像當(dāng)年鑒湖風(fēng)光,那時候荷花鮮艷如云錦,香飄云空,采蓮姑娘歡歌笑語蕩漾在荷塘。看眼前,陣陣西風(fēng)大雁南飛,清溪上漁歌傳唱,恨不得早日蕩游滄浪。
注釋
小桃紅:越調(diào)曲牌名,多用來抒情寫意。句式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
鑒湖:即鏡湖,在今浙江紹興西南。
秋雨豆花涼:指豆花雨,俗以農(nóng)歷八月雨為豆花雨。
平山:平山堂,在今江蘇揚州西北瘦西湖北蜀岡上。
年時:從前。
錦云:如錦的彩云,比喻繽紛的荷花。
吹:傳。
恨:遺憾。
滄浪:此謂深綠色的湖水。
創(chuàng)作背景
此曲當(dāng)寫于張可久南北飄流之時。秋涼時節(jié),作者登高南望,不由想起古越舊時的親朋好友,遙寄思念之情,故作此曲。
賞析
前二句點明此曲創(chuàng)作時令、地點。豆莢本已藤萎葉枯,委地零落,幸得秋時之雨滋潤,故得重綻新花。“一城秋雨豆花涼,閑倚平山望閑。”兩句寫景,蒼茫寥廓而凄涼,“平山”兩字確定寫作的地點是揚州,時間是秋末豆子開花的季節(jié),而滿天秋雨增加了迷茫的色彩。一個“閑”字,寫出了當(dāng)時之倚態(tài),“望”字點出詩人之身在高處。詩人的心境在一倚一望當(dāng)中自然流露了出來。讀者可以想象得到作者憑依在平山堂的欄桿上那滿面愁苦惶惑的表情。
三、四、五句,從寫眼前之景轉(zhuǎn)到對已逝歲月的回憶。“不似年時鑒湖上,錦云香,采蓮人晤荷花蕩。”鏡頭一轉(zhuǎn),作者的思緒飄回到遙遠的當(dāng)年和遙遠的紹興鑒湖。時空轉(zhuǎn)換到那段快樂的生活情境上。湖面上有花團錦簇、翠葉送爽、紅花飄香,仙境一般的畫面。幾位年輕好友指點江山的情景和當(dāng)下獨自憑倚欄桿面對瀟瀟秋雨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對比中抒發(fā)作者對友人的思念。
后三句作者由回憶昔時友人的歡聚情景回到現(xiàn)實,抒發(fā)苦悶心情。“西風(fēng)雁行,清溪漁唱”是作者所見所聞的.實景。遠處一行大雁在秋風(fēng)中艱難飛行,也象征作者到處漂泊的人生狀況。“清溪”是作者面對的河流,那里傳來漁父的歌聲更加重了他的孤獨寂寞之感。他的無限感慨好像被這西風(fēng)中的歌聲吹進了滄浪水中一般。“吹恨”是典故滿用,是要把自己的幽怨憤懣之情隨著秋風(fēng)而完全拋棄,完全吹入到那滄浪的清水中。作者寫漁父短歌,表達出一種寄身山水,浪跡江湖,與世無爭的人生態(tài)度,抒寫的也是一種歸隱退逸的情懷。這三句詩感物思人、傷懷,寄寓十分深厚。
全篇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超出了懷遠寄友的范圍,曲折地表現(xiàn)了元代統(tǒng)治下知識分子普遍的坎坷人生和備受壓抑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深廣的內(nèi)容。小令在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點,開頭和結(jié)尾是現(xiàn)境,中間是對往事的回憶,時空有兩次大的轉(zhuǎn)換,從現(xiàn)實到過去再回到現(xiàn)實,由眼下的揚州到遙遠的紹興再回到眼前,這種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時空轉(zhuǎn)換擴展了時空和表達情感的豐富性。
作者介紹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jì)》);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yǎng)浩合為“二張”。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 6
作品介紹
《和陳監(jiān)四郎秋雨中思從弟據(jù)》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7卷第13首。
原文
和陳監(jiān)四郎秋雨中思從弟據(jù)
作者:唐·王維
裊裊秋風(fēng)動,凄凄煙雨繁。
聲連鳷鵲觀,色暗鳳凰原。
細柳疏高閣,輕槐落洞門。
九衢行欲斷,萬井寂無喧。
忽有愁霖唱,更陳多露言。
平原思令弟,康樂謝賢昆。
逸興方三接,衰顏強七奔。
相如今老病,歸守茂陵園。
注釋
①陳監(jiān)四郎:《唐人行第錄》曰:“以余考之,陳監(jiān)四郎應(yīng)希烈之孫,《姓纂》言希烈子汭為少府少監(jiān),元和初尚存,疑此四郎為汭之子,名已不可知矣。”監(jiān),官名。唐秘書省、殿中省及少府監(jiān)各置監(jiān)(正長官)一人,少監(jiān)(副長官)二人。
②裊裊:《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③鳳凰原:《后漢書·安帝紀(jì)》:“新豐上言鳳皇集西界亭”。注:“今新豐縣西南有鳳皇原,俗傳云即此時鳳皇所集之處也。”《長安志》卷一五:“唐韋嗣立構(gòu)別廬于驪山鳳皇原、鸚鵡谷”。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驪山下。
④洞門:指宮殿或宅第深邃,有重重相對之門。
⑤愁霖唱《文選》謝瞻《答靈運》:“忽獲愁霖唱,懷勞奏所成。”呂向注:“靈運寄《愁霖詩》于瞻,故有此答。”此借指陳監(jiān)四郎所作秋雨中思從弟據(jù)詩。
⑥多露:《詩·召南·行露》:“豈不夙夜(豈不欲早夜而行),謂行多露(以為道中露多,畏沾濡故不行耳)。”句指詩中勸諭從弟,行事當(dāng)謹慎,勿早夜出行,以免露多沾衣。
⑦平原:指陸機。機嘗任平原內(nèi)史,故云。令弟:賢弟。指機弟云,云少與兄機齊名,時號“二陸”。
⑧康樂:謝靈運。靈運襲封康樂公,世謂之謝康樂。賢昆:賢兄,指謝瞻。《南史·謝瞻傳》:“(瞻)與從叔混、族弟靈運俱有盛名。……瞻文章之美,與從叔混、族弟靈運相抗。”
⑨三接:三次接見。《易·晉》:‘晝?nèi)杖印薄?/p>
⑩七奔:《左傳》成公七年:“子重、子反(皆楚臣)于是乎一歲七奔命(七次奉命奔馳以御吳軍)”。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 jié)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guān)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zhǔn)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繁體對照
裊裊秋風(fēng)動,淒淒煙雨繁。
聲連鳷鵲觀,色暗鳳凰原。
細柳疏高閣,輕槐落洞門。
九衢行欲斷,萬井寂無喧。
忽有愁霖唱,更陳多露言。
平原思令弟,康樂謝賢昆。
逸興方三接,衰顔強七奔。
相如今老病,歸守茂陵園。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秋雨嘆》詩詞及注釋古詩詞鑒賞06-22
余秋雨《莫高窟》鑒賞06-29
描寫秋雨的古詩鑒賞08-17
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11-07
古詩詞鑒賞07-04
經(jīng)典古詩詞的鑒賞09-07
古詩詞鑒賞05-15
古詩詞鑒賞10-30
古詩詞鑒賞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