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要有可學性
山東省青島市第五十六中學 張所新
經(jīng)常聽市區(qū)級公開課,聽得多了,我發(fā)現(xiàn)如今的公開課都有了共同的特點:
第一,廣泛使用多媒體,并制作了課件。課件畫面清晰艷麗,動感強,可操作性強;第二,教師準備充分,小到先說哪句話,大到怎樣分析課文結構,都早在老師掌握之中;第三,預演、表演、導演痕跡過重,給人一種“不是聽課而是看演出”的感覺;第四,只要是公開課都是成功的。
舉行公開課,就是要通過這種形式,給聽課人樹立一種典范、一個標本。聽課人能把聽課學來的方式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學中。從這個角度上說,公開課應是人人可以摹仿,人人可以學習的大眾課。
就公開課的上述四大特征來說,就缺乏了可學性。每一位老師日常上課,不可能天天用多媒體,用多媒體也不可能設計出那么精細的課件。老師平時上課,盡管預先備了教案,但課堂上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這是課堂上的正常表現(xiàn),也是考驗老師靈活性的一道道“試題”。缺少了這些試題的公開課,便少了很多味道,也看不出授課人的真實水平。更可怕的是那種預演、表演、導演式的公開課,一個“假”字貫穿其中,既給學生留下了老師做假的印象,又極大地破壞了授課效果。盡管我們提倡上課要聲情并茂,要感情飽滿,但這絕不是提倡老師像演員一樣地演出,更不提倡整堂課像被導演過的一個話劇。因為,任何一個學科都是一門學問、一門科學,而科學是來不得半點矯飾和虛偽的。
因此,有些老師說,我們寧愿看到一堂原汁原味,哪怕是失敗的公開課,也不愿看到一堂歷經(jīng)預演、導演再加表演的完美無缺的公開課。因為,從前者的課上,我們能了解到兄弟學校學生的真實情況,能了解到同行授課的真實水平和獨到之處,也能了解到這堂課失敗的原因或成功的經(jīng)驗。聽這樣一節(jié)課,我們有感觸、有收獲,能指導我們的教學。而后者呢?除了眼花繚亂,艷麗刺激的多媒體畫面,除了矯柔造作的表演和天衣無縫的問答,除了預先設計好的課堂結構,還有什么呢?
《中國教育報》2002年6月19日第4版
[公開課要有可學性]相關文章:
1.讀書要有選擇教案
3.雨巷公開課教案
4.《雨巷》公開課教案
6.小班的公開課教案
10.《師說》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