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鞏《城南》閱讀答案 推薦度:
- 曾鞏《城南》古詩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城南古詩曾鞏帶拼音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曾鞏《城南二首》
《城南二首》是宋代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曾鞏代表作。下面是詩文相關(guān)介紹,歡迎參考!
作品原文
其一
雨過橫塘水滿堤,
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 李花開盡,
惟有青青草色齊。
其二
水滿橫塘雨過時,
一番紅影雜花飛。
送春無限情惆悵,
身在天涯未得歸。
作品鑒賞
其一
此詩為 熙寧十年(1077年),曾鞏知 福州時作。這首小詩描繪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風(fēng)光。 筆調(diào)輕快,寫景如畫,是曾鞏詩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滿,遙望群山,高低不齊,東邊西側(cè),山路崎嶇,熱熱鬧鬧地開了一陣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開過時了,只見眼前春草萋萋,碧綠一片。詩人通過 桃花、李花容易 凋謝與 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 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zé)o華,生命力卻很強(qiáng)大。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暮春時節(jié)大雨過后的山野景象,筆調(diào)流暢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后的 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jī),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調(diào)超逸,清新雋永。
創(chuàng)作背景
曾鞏一生仕途雖較順?biāo),卻也歷經(jīng)宦海浮沉。晚年因政見與當(dāng)朝者不合,加之身體漸衰,遂請求外放,后索性罷官歸鄉(xiāng),隱居于故鄉(xiāng)南豐(今江西撫州)。《城南二首》便作于這一時期 —— 詩人閑居城南,春日雨后漫步郊野,見塘水、亂山、桃李、青草之景,觸景生情,既寫下對自然時序的觀察,也暗寓對人生境遇的感慨。
彼時的曾鞏,已褪去官場的浮躁,心境趨于平和,詩歌中少了早年的昂揚進(jìn)取,多了一份對自然、人生的沉靜思考,這也使得《城南二首》既有 “閑看落花” 的閑適,又暗含 “草色長青” 的哲思。
逐首解析:景語皆情語,物境藏心境
。ㄒ唬冻悄隙灼湟弧罚阂圆菽居骼恚@豁達(dá)胸襟
這首詩以 “雨后天晴” 為背景,聚焦城南郊野的典型景物,在對比中傳遞 “繁華易逝,堅韌長存” 的人生哲理,是宋詩 “以景說理” 的經(jīng)典筆法。
1. 首聯(lián):繪雨后之景,展開闊意境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開篇即緊扣 “雨過” 二字,勾勒出雨后城南的鮮活畫面:一場大雨過后,橫塘(城南的池塘,為詩人常游之地)水位上漲,漫過堤岸,水勢充盈;遠(yuǎn)處的山巒高低錯落,山間小路縱橫交錯,向東向西延伸,不見盡頭。
“滿” 字用得極妙,既寫出雨水的充沛,也暗含 “水滿則溢” 的自然規(guī)律,為后文的 “桃李落盡” 埋下伏筆;“亂山”“路東西” 則以 “雜亂” 的視覺感受,打破了春日景物的 “精致感”,反而顯露出郊野的野趣與開闊,暗合詩人此時 “無官一身輕” 的自由心境 —— 不必再循規(guī)蹈矩于官場路徑,可隨意漫步于山野之間。
2. 頷聯(lián):以花草對比,藏人生哲思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這兩句是全詩的 “詩眼”,也是曾鞏 “理趣” 的集中體現(xiàn)。春日里,桃李花開時絢爛奪目,是眾人眼中的 “春日主角”,可一場春雨過后,桃李花瓣盡落,繁華轉(zhuǎn)瞬即逝;唯有那不起眼的青草,在雨水的滋養(yǎng)下,長得郁郁蔥蔥,連成一片整齊的青綠色,依舊充滿生機(jī)。
詩人以 “桃李” 喻世間繁華、虛名浮利 —— 這類事物雖表面光鮮,卻脆弱易逝,經(jīng)不起風(fēng)雨考驗;以 “青草” 喻堅韌、平凡的生命力 —— 它不與桃李爭艷,卻能在風(fēng)雨后依舊挺立,默默生長。這既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客觀描寫,也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官場的榮華、一時的得失,皆如桃李花開,轉(zhuǎn)瞬即逝;唯有內(nèi)心的堅韌、平凡中的堅守,方能如青草般 “長青不敗”。
晚年的曾鞏,正是以這樣的視角看待自己的仕途境遇:罷官雖失 “桃李之榮”,卻得 “青草之靜”,這份豁達(dá),讓詩歌超越了單純的寫景,多了一份穿透世事的通透。
3. 藝術(shù)特色:對比鮮明,質(zhì)樸見真
全詩無華麗辭藻,僅用 “滿”“亂”“盡”“齊” 等尋常字眼,卻在 “桃李落” 與 “青草齊” 的強(qiáng)烈對比中,凸顯出景物的特質(zhì)與哲理的深度。這種 “以淺語表深意” 的寫法,正是曾鞏詩歌的特色 —— 不刻意雕琢,卻在平淡中見真味,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初看尋常,細(xì)品卻覺意蘊(yùn)無窮。
。ǘ冻悄隙灼涠罚航杪浠ㄊ闱,抒思鄉(xiāng)之愁
如果說第一首以 “理” 勝,第二首則以 “情” 勝。詩人同樣以 “雨過橫塘” 為背景,卻將視角從 “草木” 轉(zhuǎn)向 “落花”,由 “送春” 之景觸發(fā) “思鄉(xiāng)” 之情,情感細(xì)膩,哀而不怨,盡顯晚年詩人的鄉(xiāng)愁與落寞。
1. 首聯(lián):承前啟后,寫落花之景
“水滿橫塘雨過時,一番紅影雜花飛”
首句與第一首的 “雨過橫塘水滿堤” 幾乎一致,形成 “回環(huán)往復(fù)” 的韻律感,既點明場景的延續(xù)性(同是雨后橫塘),也暗示詩人對這一景象的反復(fù)觀察與沉吟。次句 “一番紅影雜花飛”,將鏡頭聚焦于 “落花”:春雨過后,桃花、李花的花瓣被打落,紅色的花影夾雜在其他花瓣中,隨風(fēng)飛舞,漫天飄零。
“紅影” 二字極富畫面感 —— 既寫出花瓣的顏色(紅色是春日最鮮明的色彩),也寫出花瓣飄落時的輕盈姿態(tài),“雜” 字則突出落花的 “紛亂”,暗合詩人此時 “心緒不寧” 的狀態(tài)。相較于第一首的 “開闊”,這一聯(lián)的意境更顯 “細(xì)碎”,為后文的 “惆悵” 之情做了鋪墊。
2. 頷聯(lián):直抒胸臆,抒思鄉(xiāng)之愁
“送春無限情惆悵,身在天涯未得歸”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情,這在曾鞏的詩歌中較為少見 —— 他素來善用 “景語藏情”,此次卻以 “無限情惆悵” 直抒胸臆,可見情感之濃烈。詩人見落花紛飛,深知春天即將逝去,“送春” 的傷感油然而生;而這份 “送春之愁”,又與 “思鄉(xiāng)之愁” 交織在一起 —— 自己雖身處故鄉(xiāng)城南,卻因早年長期宦游在外,心中仍有 “天涯客” 的疏離感,仿佛 “未得歸” 一般,這份 “歸而未歸” 的矛盾,讓 “惆悵” 之情更添一層。
這里的 “天涯” 并非指地理上的遙遠(yuǎn),而是指心理上的 “漂泊感”—— 曾鞏一生為官四方,從京城到地方,輾轉(zhuǎn)多地,晚年雖歸鄉(xiāng),卻仍難完全擺脫宦海生涯留下的 “疏離感”!八痛骸 實為 “送過往”,“未得歸” 實為 “心未安”,詩人將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對人生漂泊的悵惘,濃縮在這兩句中,情感真摯,動人心弦。
3. 藝術(shù)特色:情景交融,哀而不傷
這首詩雖寫 “惆悵”,卻無悲戚之感。前兩句的 “落花” 之景,雖顯蕭瑟,卻有 “紅影” 的靈動;后兩句的 “思鄉(xiāng)” 之情,雖顯落寞,卻無絕望之態(tài)。這種 “哀而不傷” 的情感基調(diào),源于曾鞏晚年平和的心境 —— 他雖有鄉(xiāng)愁,卻能以 “閑看落花” 的姿態(tài)面對,將情感融入景物,不刻意渲染悲傷,卻讓 “惆悵” 之情如春雨般,潤物無聲地滲透在字里行間。
兩首詩的關(guān)聯(lián)與整體價值
。ㄒ唬﹥(nèi)容關(guān)聯(lián):從 “理” 到 “情”,互為補(bǔ)充
《城南二首》雖為獨立的兩首詩,卻存在緊密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場景關(guān)聯(lián):兩首詩均以 “雨過橫塘” 為背景,描寫的是同一時空下的城南景象,第一首寫 “雨后初晴的草木”,第二首寫 “雨后的落花”,如同一組 “城南春日圖”,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郊野風(fēng)光;
情感關(guān)聯(lián):第一首以 “青草長青” 表達(dá)豁達(dá),第二首以 “落花送春” 抒發(fā)惆悵,二者共同構(gòu)成了曾鞏晚年的心境 —— 既有對人生的通透(理),也有對過往的悵惘(情),這種 “理” 與 “情” 的交織,讓詩人的形象更顯真實立體,而非一味的 “超脫”。
(二)文學(xué)價值:宋詩 “理趣” 的典型代表
在北宋詩歌中,“以景說理” 是重要特色,而曾鞏的《城南二首其一》將這一特色發(fā)揮到極致。相較于蘇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直白說理,曾鞏的 “桃李落盡,青草長青” 更顯含蓄 —— 他不直接談?wù)?“人生哲理”,而是通過桃李與青草的對比,讓讀者自行體悟 “繁華易逝,堅韌長存” 的道理,做到 “理在景中,景中藏理”。
同時,第二首詩又彌補(bǔ)了 “理趣” 可能帶來的 “情感疏離”,以 “思鄉(xiāng)惆悵” 的真情實感,讓詩歌既有 “深度”(理),又有 “溫度”(情),展現(xiàn)了曾鞏詩歌 “情理兼?zhèn)洹?的獨特魅力。
。ㄈ┈F(xiàn)實意義:穿越千年的人生啟示
時至今日,《城南二首》仍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從《其一》中,我們能學(xué)到 “不慕繁華,堅守本心” 的智慧 —— 面對世間的浮躁與虛榮,如青草般默默生長、堅韌不拔,方能在風(fēng)雨后依舊 “長青”;
從《其二》中,我們能感受到 “接納悵惘,與過往和解” 的從容 —— 人生總有 “送春” 的傷感、“未歸” 的遺憾,坦然面對這份悵惘,方能在平凡中尋得內(nèi)心的安寧。
作者簡介
曾鞏(1019—1083)字子固,漢族, 撫州 南豐(今 江西 南豐縣)人。北宋政治家, 文學(xué)家, 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jìn)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xué)苦讀,自幼就表現(xiàn)出良好的天賦。其弟 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 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shù)萬言,脫口輒誦”。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jìn)士,被任命為太平州 司法參軍,踏上了 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薄 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后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 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 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jié)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xué),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 中書舍人。次年卒于 江寧府。 理宗時追謚“ 文定”。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xiàn)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xiàn)在于學(xué)術(shù)思想和文學(xué)事業(yè)上。有《元豐類稿》、《 隆平集》等著述傳世。
【曾鞏《城南》】相關(guān)文章:
城南曾鞏10-28
曾鞏《城南》09-07
《城南》曾鞏詩詞10-24
城南 曾鞏 翻譯09-19
曾鞏《城南》的詩意07-15
城南曾鞏賞析06-28
曾鞏的詩城南08-18
城南曾鞏古詩賞析07-09
《城南》曾鞏閱讀答案09-13
曾鞏《城南》閱讀答案11-25